這幅內容描繪第十世噶瑪巴的唐卡表現出嘎孜派的特色,不過第十世噶瑪巴自己的作品卻發展出與嘎孜派完全不同的個人風格。


噶瑪巴的藝術、文化、歷史貢獻
噶瑪嘎孜畫派

數百年來,西藏出現了三種獨具特色的畫風,這三個畫派形成了一種極容易辨識出是「西藏」的獨特風格。在這三者當中,有一個畫派是孕育自「噶美嘎千」(Karme Garchen,噶瑪巴大營地)豐沃的創作環境,也就是所謂的「噶瑪巴營地畫派」──噶瑪嘎孜畫派(藏文:Karma Gardri)。

南喀扎西(Namkha Tashi)是第一位和噶瑪嘎孜派有關的藝術家,據說他是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Mikyö Dorje)的化身。一直到西元二十世紀為止,幾乎所有的西藏藝術都是宗教藝術,而最優秀的藝術家也通常被稱為「祖古」(tulkus,偉大心靈大師的化身),這清楚表明了偉大的藝術家在西藏社會中有多麼受人敬重。

從一些特徵可以辨識出噶瑪嘎孜派的風格:在人物布局的安排上,依循印度的比例方式和傳統繪圖手法,在背景上則受到中國山水畫的啟發。(欣賞噶瑪嘎孜派畫作

這樣不同風格的融合顯然是有意形成的。根據大衛傑克森(David Jackson)於其著作《西藏繪畫史》(History of Tibetan Painting)中有關噶瑪嘎孜派的章節(第173頁)所述,兩位噶瑪噶舉傳承的上師──第五世夏瑪仁波切(Shamar Rinpoche)和第四世國師嘉察仁波切(Goshir Gyaltsab Rinpoche),曾給予指示,吩咐早期的嘎孜派大師:「用和印度傳統相同的手法來畫人物的身形,根據中國傳統的方式來運用色彩和明暗,然後以『藏式風格』來畫景色的部份,這樣就能集三個大國的優秀特質於一身。」

嘎孜派也傳揚到了噶瑪噶舉之外其他的派別,特別是對藏東康區的繪畫風格有極大的影響。此外,在噶瑪巴的支持和指導之下,也發展出了「嘎魯」(Garlug,營地傳統)的雕塑風格。


欲瞭解更多噶瑪噶舉對西藏藝術的貢獻,請見大衛傑克森的《贊助者和畫家:大司徒與嘎孜畫派的復興》(Patron and Painter: Situ Panchen and the Revival of the Encampment Style, 2009年Rubin Museum of Art出版),及大衛傑克森的《西藏繪畫史》(1979年,Verlag der Österre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出版)


>閱讀更多關於噶瑪巴在藝術、文化和歷史上的貢獻:導言 | 噶瑪嘎孜畫派 | 第十世噶瑪巴 | 調解紛爭 | 嘎千大營地 | 轉世制度


噶瑪巴九百年籌備委員會
地址: Camp: Gyuto Ramoche Temple, Sidhbari 176057, Distt Kangra, Himachal Pradesh, India
電話: 91-1892-235307 分機 24 | 傳真: 91-1892-235744 | Email: karmapa900@gmail.com, karmapa900@yahoo.com
Webmaster: karmapa900webmaster@gmail.com| 網頁設計: Light Graphics | ©2010 噶瑪巴九百年籌備委員會 版權所有